[BBC 藍色星球 II 大洋篇 導讀] 遷移

海洋生物的遷移,特別是200m-1000m的動物的垂直遷移,其實規模很大,只是無法像非洲賽倫蓋地草原能從空中拍出很壯闊的感覺。

要體會垂直遷移,最好的方式就是玩「黑水」,也就是選一個底下夠深的峭壁地形,至少至少都要200m以上,最好有700m-1000m,然後晚上潛水。

大洋和近岸動物的水平遷移(洄游),也跟覓食和育幼有關,沙丁魚是邊游邊吃一次搞定。珊瑚礁的魚類往往是利用大洋來育幼,例如集體交配後小魚會在外海孵化生長,長大後回到珊瑚礁,反之很多大洋的魚類是在珊瑚礁或是紅樹林等近岸繁殖下一代,例如鯊魚的寶寶可能會在紅樹林&潟湖地形生活一陣子才回到大洋。而像是鮭魚則會回到出生的河流上游產卵。

[BBC 藍色星球 II 深海篇 導讀] 台灣龜山島的熱泉與烏龜怪方蟹

台灣東北部龜山島的熱泉與烏龜怪方蟹,與深海熱泉的動物與熱泉的關係一樣不一樣呢?為什麼科學家得花很多經費下深海去研究熱泉,不在龜山島或是冰島等可以靠休閒潛水就可以到達的熱泉研究就好了!?

其實烏龜怪方蟹吃的是被熱泉燙熟的浮游動物,因為東北角是半日潮,一天會有兩次潮水交換,所以怪方蟹一天會從洞裡出來覓食兩次,撿拾燙熟的浮游動物來吃,其他時間就躲在洞裡,避免被天敵吃掉。

而深海熱泉則是化學自營的生態系,得依賴硫化菌,然後其他動物吃硫化菌或是食腐。所以龜山島的熱泉跟深海的熱泉生物相是差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