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藍色星球II深海篇 導讀] 深海物理環境/分層/代表魚種/行為/型態差異

為什麼可以拍黑水?因為很多Mesopelagic的動物會垂直遷移,有些甚至會遷移到Epipelagic層上來!

Biomass最高的區域是200m,是藻類能行光合作用的極限深度。

Benthpelagic代表魚種是:rattail跟halosaur

Benthic代表魚種是snailfish跟greeneye。

介於200-1000公尺深的 Mesopelagic 層,大約有 750 種魚的形態是典型的暗色、有發光器、嘴巴大、尖細牙齒、骨頭和鱗片退化、有比較長的細脈網(rete mirabiles)、酵素活性低,以及當日垂直遷移行為。
生活在 1000-4000公尺深的 Bathypelagic 層的魚,因為能量取得不易,約有 200 種是趨同演化出性轉變、極端骨骼架構、肌肉退化、失去眼睛、雌雄型態分別大、保留能量的行為。

[BBC藍色星球II 深海篇] 鯨落的三個階段

鯨落可大致分成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可能會略有時間上的重疊):

1.快速移動腐食者階段(mobile scavenger stage):可持續2年,看鯨魚有多大而定
主要是能快速移動的動物,例如:盲鰻、六鰓鯊、螃蟹

2.補充營養的機會主義者階段(enrichment opportunist stage):2年
群落裡的物種特徵是高密度但低多樣性,主要是多毛類和甲殼類,也有軟體動物和蝦子(hooded shrimp)。這時食骨蟲(Zombie worm,多毛蟲)也會開始進駐。

3.親硫菌階段(sulfophilic stage):持續最久的階段,可長達50年

A.鯨魚骨頭裡面是厭氧菌,外頭是一層親硫菌
厭氧菌利用海水中的SO4取得O去分解脂質,代謝產生廢物H2S

B.親硫菌利用海水中的O2去氧化H2S

C.貽貝、管蟲、蛤蜊->親硫菌共生
多毛蟲、笠螺->吃親硫菌
甲殼類,例如鎧甲蟹 ->吃這些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