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藍色星球II深海篇 導讀] 深海物理環境/分層/代表魚種/行為/型態差異

為什麼可以拍黑水?因為很多Mesopelagic的動物會垂直遷移,有些甚至會遷移到Epipelagic層上來!

Biomass最高的區域是200m,是藻類能行光合作用的極限深度。

Benthpelagic代表魚種是:rattail跟halosaur

Benthic代表魚種是snailfish跟greeneye。

介於200-1000公尺深的 Mesopelagic 層,大約有 750 種魚的形態是典型的暗色、有發光器、嘴巴大、尖細牙齒、骨頭和鱗片退化、有比較長的細脈網(rete mirabiles)、酵素活性低,以及當日垂直遷移行為。
生活在 1000-4000公尺深的 Bathypelagic 層的魚,因為能量取得不易,約有 200 種是趨同演化出性轉變、極端骨骼架構、肌肉退化、失去眼睛、雌雄型態分別大、保留能量的行為。

[BBC藍色星球II 深海篇] 鯨落的三個階段

鯨落可大致分成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可能會略有時間上的重疊):

1.快速移動腐食者階段(mobile scavenger stage):可持續2年,看鯨魚有多大而定
主要是能快速移動的動物,例如:盲鰻、六鰓鯊、螃蟹

2.補充營養的機會主義者階段(enrichment opportunist stage):2年
群落裡的物種特徵是高密度但低多樣性,主要是多毛類和甲殼類,也有軟體動物和蝦子(hooded shrimp)。這時食骨蟲(Zombie worm,多毛蟲)也會開始進駐。

3.親硫菌階段(sulfophilic stage):持續最久的階段,可長達50年

A.鯨魚骨頭裡面是厭氧菌,外頭是一層親硫菌
厭氧菌利用海水中的SO4取得O去分解脂質,代謝產生廢物H2S

B.親硫菌利用海水中的O2去氧化H2S

C.貽貝、管蟲、蛤蜊->親硫菌共生
多毛蟲、笠螺->吃親硫菌
甲殼類,例如鎧甲蟹 ->吃這些動物

全周魚眼鏡頭的水下拍攝須知

全周魚眼鏡頭的水下拍攝須知

全周魚眼是很特殊的鏡頭,除了 INON 推出卡片機用的 UFL-M150 鏡頭,單眼相機的玩家可以選 Canon 和 Nikon 推出的 8-15mm 鏡頭,下水用的時候可以把這顆鏡頭想像成兩顆鏡頭:

8mm端:全周魚眼 => 各角度都 180 度視角
15mm端:對角線魚眼 => 對角線涵蓋 180度視角

介於8-15中間的焦段基本上比較少用。

使用的時候要注意球面鏡頭罩的遮光罩必須要拆除,購買鏡頭罩的時候要先確認遮光罩是可以拆除的。
(有些防水殼廠商的鏡頭罩有分可以拆和不可以拆遮光罩的版本)
拆除遮光罩下水拍有兩大風險:
1.提高刮到鏡面的風險
2.對著強光拍可能會產生光班

拍攝技巧:
1.不要太常用,但是用的好可以把原本讓平凡的場景增添不少新奇的趣味
2.因為拍出來的照片中間球形而周圍會是黑色,為了維持球體的邊緣完整,選擇的場景不要有陰暗的角落,最好是自然光充足或是能用閃燈打出融合自然光和閃光的情境,不然很有可能會讓球體看起來不完整,例如沉船或是洞穴就不太適合用全周魚眼
3.閃光燈可以加裝擴散罩,讓閃光打出來更廣更均勻,例如 F.I.T.的 YS-D2 閃光燈真空氣密擴散罩
4.因為視角太大,拍攝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拍到不想要入鏡的元素,例如自己的腳、防水殼的配件(閃光燈得往後拉)、氣泡、路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