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電腦錶能不能自己換電池?無線充電到底實不實用?

電池可拆:
Suunto D系列 => 鈕扣電池 (不建議使用者自行拆開換電池)
Shearwater Perdix AI => AA 電池(使用者可以自行拆開電池蓋更換電池)
電池不可拆:
Suunto EON Core / Deepblu Cosmiq+ / Mares Icon HD=> 金屬接點充電
Shearwater Teric => Qi 無線充電
==
Suunto D系列因為是單色液晶顯示,不是很耗電,所以採用鈕扣電池,持續維持開機狀態可以維持一年多,但因為更換電池的時候需要把金屬殼打開,裡頭有一個O圈,一般原廠是建議更換電池的時候順便更換O圈,但因為動到O圈會有漏水的風險,所以一般是不建議自己更換電池。
而像後來彩色液晶顯示器技術越來越成熟,因為耗電量遠比單色液晶來得大,如果用鈕扣電池會很不方便,所以就有可更換充電電池的 Perdix,和透過金屬充電線充電的 EON Core / Deepblu / Icon HD 等電腦錶,最近則有採 Qi 無線充電的 Teric。
可以更換 AA充電電池的Perdix好處是,萬一你忘了帶充電器/行動電源,還有可能買到或借到AA電池頂著用,即使不是充電式的AA電池也所謂,至少可以應付突發狀況。當然,你得打開電池槽,每次打開電池槽就會增加進水的機率,所以換電池的時候要細心。而無線充電技術其實已經應用在其他的防水家電,特別是電動牙刷,應用在潛水電腦錶可說是蠻適合的,因為不會有金屬接點,就會減少從接點漏水的機會,也不會擔心接點鏽蝕的問題,像Light&Motion的LED燈因為充電的時候必須把金屬接點插頭插進去,內凹的插槽久了以後會鏽蝕,就得用砂紙磨掉繡斑。而無線充電現在主要有兩大標準,採用Qi的好處是你不一定要用電腦錶原廠附的的充電器才能充電,只要符合規格的充電器也可以。
現在的Qi 無線充電技術還是依賴電磁感應,也就是先輸入一個交流電給金屬線圈,然後會產生磁場變化,要被充電的裝置的線圈感應到了磁場變化,也會產生交流電,然後再轉換成直流電,就可以為電池充電。但要充電的那一側的外殼還無法做成金屬,且必須很靠近充電器才可以充電,這對於手機來說是比較雞肋的功能,不過,對於需要防水的潛水電腦錶來說,卻是很好的應用!

每下潛10m壓力就會增加一個Bar是怎麼算的?

潛水電腦表是利用「壓阻效應」(Piezo-resistive effect)去測量海水的壓力,然後反推回深度,前提是你必須知道海水的密度。以 Shearwater Teric 來說,採用的密度是 EN13319 規定的 1020 kg/m³,可是,這個值介於淡水和海水之間阿,為什麼要採用這個中間值呢?
密度:
* 淡水 = 1000kg/m³
* EN13319 = 1020 kg/m³
* 海水 = 1025 到 1035 kg/m³
其實是為了計算方便!潛水教科書上常提到,為了方便理解和簡化問題,我們可以視為每下潛10m壓力就會增加一個Bar。問題是這其實是近似的計算,下越深誤差就會越大。回想一下大學普物課本 Fundamentals of Physics Extended 課本第 10 版 p.391 的 Gauge Pressure on Scuba Diver 的例題。我們把這例題換個方式問:
當電腦表的海水密度設在多少數值時,你的 gauge pressure 會剛好每下 10m 就增加一個Bar??
L = delta P / Rho*g
L=10m
delta P = 1 Bar = 10000 Pa = 10000 N/m^2
g = 9.8 m/s^2
現在想知道 Rho =??? 時等式成立?
解方程得到 Rho = 1020 N*s^2/m^4
而 1N = 1kg*m/s^2
所以最後得到 Rho = 1020 kg/m^3
就我的教學經驗來說,很多考潛水物理的潛水長/教練候選人卡在物理這一關,其實計算的時候必須練習物理量/單位的靈敏度,以這一個例子來說,你必須很清楚什麼是「壓力」?什麼是「力」?
跟潛水相關的壓力的換算主要是 大氣壓 & Bar & Pa 要轉換成牛頓和公尺來表示
跟潛水相關的力的換算主要是牛頓要改用公斤&公尺&秒來表示
最後你才會得到以 kg/m^3表示的密度

[潛水員心理素質鍛鍊] 訓練->練習->裝備->經驗->判斷

看世足賽,往往會聽球評說好球員除了身體素質好,臨場判斷能力好也是非常關鍵,為什麼好球員可以有好的臨場判斷能力?

這都是建立在有好的訓練+充分練習+適合自己的裝備,熟悉比賽用球+多年參加職業比賽累積經驗+多覆盤多討論,累積臨場判斷能力的基礎上得來的,得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努力。

 潛水員心理素質鍛鍊必須經過五個階段:

 訓練

找好教練上課,按照標準跟合乎國際標準的教程大綱和課本訓練

 練習

上完課,還需要再透過泳池和Fun Dive的練習,才能把訓練的內容充分吸收

 裝備

有適合自己的裝備,並且熟悉自己的裝備。有自己的裝備很重要,如果你都是用租來的裝備,每次都會遇到不一樣的裝備,變數就會比較大,你就會比較難掌握。如果你都用相同的裝備,練習起來就會比較好掌闊變因。

 經驗

累積經驗,多在不同類型的潛水點潛水,多嘗試不同的任務,累積的經驗才會豐富。反過來說,一直在相同的環境下跟相同的一批人潛水,累積的經驗就會比較少,不是氣瓶數多就代表經驗豐富。多跟不同的人潛水也會受到啟發,有時候你看別人怎麼潛水,學習好的,然後有不好的潛水習慣也當作負面教材,告誡自己遇到相同的情況就不要犯一樣的錯誤。

 判斷

會根據當下的情境,考慮到自己和同伴,再有限的時間跟有限的工具下,盡可能做出最好的判斷。

 就像學開車,一開始你得去訓練場報名課程,然後先在相對不複雜的訓練場練習開車,並且用相同的車子練習和考試,假如你練習的車子跟考試時候開的車子不一樣,那難度就會加大,因為裝備不一致。至於考到證以後,你得上路開車才會累積經驗,因為實際上路後會遇到的狀況比訓練場複雜很多,會有不同的車子、行人、交通號志、天氣、車子會有狀況、立體高架路交叉等,就需要你的經驗累積遇到緊急事件才能做出好的判斷。

 以潛水長的課程裝備交換訓練來舉例,為什麼要跟其他人練習水下裝備互換?這就是為了增加對於裝備的熟悉程度以及累積跟不同人不同裝備的潛水經驗。但這樣還不夠,還必須當教練的助教,陪同下開放水域,並且在帶完學生後,聽取教練導師的覆盤,討論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可以如何做的更好,才能增加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