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節器輸出埠滿載:一二級頭+殘壓表+Shearwater AI 無線發射器+乾衣充氣管+BCD充氣管。其中Teric和發射器的配對採用輸入發射器六碼序號的方式,所以不會有配對錯誤的問題
Nauticam 水下微距廣角鏡 1 (MWL-1) 使用全幅60mm微距鏡頭有150度視角
[特色]
- 可下水拆裝
- 搭配 60mm 全幅鏡頭可達 150度超廣視角
- 可對焦範圍為物體到無限遠
- 使用光學玻璃與抗反射鍍膜
[包含配件]
- M67 轉卡榫式轉接環 (83213)
- 鏡頭保護套
- 鏡頭背蓋 for WWL-1/MWL-1 (83221)
- 卡榫式接環 for MWL-1
- 攜行包
- 清潔布
[規格]
- 重量 (Air/Water): 1.20kg / 0.58kg
- 尺寸: 108mm diameter x 120mm length
- 耐水深: 100m
- 接座: Nauticam 卡榫式 或 M67
Weefine WFL07 Cell 24mm M52 0.57X 手機殼專用廣角鏡
Weefine WFL07 Cell 24mm M52 0.57X 手機殼專用廣角鏡,針對手機水下拍攝最佳化設計,體積小符合手機殼輕便簡潔的使用需求
Weefine Smart Housing 通用手機防水殼套裝
Weefine Smart Housing 通用手機防水殼套裝
包含:
Weefine Smart Housing 通用手機防水盒
F.I.T. LED 2600 攝影燈
F.I.T. 輕便型底座加雙握把
F.I.T. 箝制夾
INON Z-330和Z-240的比較(安裝在 Nauticam D850防水殼上)
INON Z-330和Z-240的比較(安裝在 Nauticam D850防水殼上):
1.Z-330多了可以旋轉的罩子,可有效減少照片中的懸浮微粒
2.Z-330按鍵比較凸起,方便夜潛或是冷水域戴手套操作
3.Z-330前端鏡頭圓弧形,原生閃光角度廣,亦可再加濾片例如ND減光濾片拍攝大光圈微距而不過曝
Nauticam D850 防水殼已內建引閃電路板
Nauticam D850 防水殼已經內建引閃電路板,可以直接透過 D850 的機頂熱靴連接電路板,然後透過電路板送出光訊號,如果需要電纜接頭,可以選購 #26074,即可以用 SEA&SEA電纜線。如果需要 TTL,可以升級改裝成 TTL 電路板
INON -4EV ND 減光濾片 – S-2000閃光燈專用
想拍大光圈微距(彩背、虛化的背景)卻又擔心已經把閃燈出力調最低了卻還是過曝嘛? INON 推出 ND濾鏡,能降低閃燈出力 “-4EV” 且有以下特色:
-不影響白平衡判定
-絕佳熱傳導,不會把熱聚在閃燈內
-提供手動出力調整更廣的選擇 (搭配原本13段調整, 可達26段調整)
Weefine WF069 Smart Snoot


Shearwater Teric 的 NDL Plan 潛水計畫功能
Shearwater Teric 的潛水計畫功能很實用,因為你可以預測在水面上休息多久之後,再下另外一瓶,然後到特定深度的 NDL 免減壓停留極限時間是多久。
假設你潛了一瓶後,上船休息,然後下一個潛點打算下30m拍個沉船底下的五彩鰻好了,你一定會問,究竟要在水面上再休息多久才能在30m的深度獲得足夠的 NDL?
比較初階的電腦表會有NDL Plan功能,但是不會讓你選擇下一潛是要現在下還是再等一下,所以你得等到要下水之前操作 NDL Plan 才會知道。
舉個例子,假設你在水上休息15m了,想知道再過45m之後下水,潛到30m的時候NDL會是多少,假如你想要停10m,加上一些保險的時間例如5m好了,那就看看是不是 NDL 可以超過15m,如果不可以,那就延長水面休息時間。如果無法延長水面休息時間,例如怕會遇到壞天氣或是之後還有其他的安排,必須準時,那就可以用高氧,或是下該深度的時候不要停留那個久。不管怎麼樣,這樣的功能可以幫助你更好地規劃下一瓶的潛水。
實際操作:
MENU -> Dive -> 進入潛水模式之後
MENU -> Dive Tools -> NDL Plan
Next Dive:
可以選擇
now
in 15m
in 30m
in 45m
in 1h00m
in 1h30m
in 2h00m
in 3h00m
in 4h00m
in 8h00m
in 1 day
然後可以看到 Depth NDL Gas,代表你用某種比例的氣源下到某深度的NDL預測值,以21% O2為例,表上會從 12m 到 57m 的深度列出 NDL,間距3m。


藍水簡介 Dive into Blue Water
影片拍攝&Anilao藍水潛點探勘&法拉利螃蟹船技術支援:蔡送達
文:丁楓峻
一聽到大藍水,大家想到的是什麼?大翅鯨&大海龜?自由潛美女?巴哈馬藍洞?少年Pi的奇幻漂流?
事實上,大藍水不只有海洋哺乳類和爬蟲類或是魚類,其實微觀的世界也非常精采,大藍水裡有許多肉眼可見的浮游生物和與其共生的海洋動物,例如頭足類、甲殼類、幼魚等等。這些近岸的浮游生物在我們平常從事休閒潛水時,並不會刻意去觀察,大部分都還是珊瑚礁的生物為主要觀察對象。究竟這些浮游生物有什麼有趣的地方呢?值不值得我們特地跳進大藍水裡觀察?
以菲律賓 Anilao 等珊瑚礁海岸的近岸來說,在接近黃昏時跳入大藍水,基本上一定能看到水母/櫛水母/海鞘。以海鞘來說,可以分成三個綱:
如果成體是固定在基質上=>海鞘綱
如果成體是浮游在海中=>尾海鞘或是樽海鞘
如果是獨立個體像蝌蚪=>尾海鞘
大藍水因為是飄在水中,所以能看到的是浮游的尾海鞘或樽海鞘,尾海鞘因為是獨立的個體且體型很小,所以觀察重點可以放在更有趣且體型更大的樽海鞘上。海鞘不是刺絲胞動物,身上沒有刺絲胞,主要還是靠纖毛運動或是環狀肌肉收縮擠壓周圍的水來移動和攝食,每秒的移動速度甚至可以高達25cm/s,等於是一秒鐘內可以移動50倍的體長(25cm/5mm = 50)!
除了可以隨波逐流並且利用製造的水流來移動,樽海鞘還會形成群體(chains of blastozooids),就像海裡的火車一樣,自然成了頭足類船蛸(argonaut)搭便車的對象!船蛸終其一生都漂浮在水中,躲在海鞘中的船蛸體色竟然會變得跟樽海鞘的胃顏色一樣,都是橙色的,乍看之下並不容易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