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R 課程 – OC v.s. CCR 水中操作的差異

學完CCR以後,回想一下和OC的差異,就是系統變得比較複雜,複雜在哪裡?

迴路是封閉的=>要考慮迴路的體積問題
PO2 是恆定的=>要持續監控PO2,也要熟練電腦錶操作setpoint的切換
二氧化碳吸附劑有一定使用時間和吸附能力 =>避免過度費力,以免產生太多二氧化碳。如果無法避免,就考慮用水推等方式去解決。

以下列出每段過程中的主要差異:
==
下潛過程中要持續注意的地方
OC: 浮力調整 乾衣 耳壓 情境警覺
CC: 浮力調整 乾衣 耳壓情境警覺(感官有更多輸入資訊要大腦處理) 檢查PO2 加入稀釋氣體以維持迴路體積 (要切換setpoint) 不要頭下腳上 => 避免水流進吸附罐和吸附劑反應
==
CCR 在水底:
檢查BOV
切換Setpoint => 以免影響減壓的計算
時常檢查PO2 => 避免過氧或低氧
減少運動量 =>避免高碳酸血症
情境警覺
==
CCR 上升時:
緩慢
時常檢查PO2
最小迴路體積 => 避免太浮
情境警覺
手動補氧氣
拿開咬嘴前切換到OC狀態避免迴路進水
==
可見,在休閒潛水單瓶用AIR/Nitrox時,因為深度不會太深,一般來說不太容易超過MOD,所以就專心做耳壓和控好浮力。

休閒單瓶因為沒有二氧化碳吸附劑,頭下腳上頂多就是二級頭變難吸或是進水排不掉而已,但CC就要小心水可能和吸附劑反應的問題。

而CC要檢查PO2,因為在水面上校正o2 sensor頂多到1.0ata左右,要下深才能達到1.3ata,至於加入稀釋氣體的任務,可以交給ADV去處理。 電腦錶的setpoint也可以設定成自動根據深度切換,避免忘記切換。

如果要用比較簡明的方式來講CCR的浮力調整,可以這麼想:
0米-6米 當成純氧CCR操作,不碰稀釋氣體,做O2 Flush。
在6米-最大深度下潛過程中當成eCCR操作,讓ADV自由發揮。
在潛水過程中和上浮過程中當成mCCR操作,不讓CCR自動加氣的話會更好控制浮力。

分類: Q&A,作者: magicfx。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關於「magicfx」

個人著作: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4687 這輩子,一定要去一次馬爾地夫:印度洋三大明珠馬爾地夫、模里西斯與塞席爾夢幻島遊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88679 東南亞.自助.潛水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ime limit is exhausted. Please reload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