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海洋無脊椎動物

我們是陸生動物,熟悉的動物主要以脊椎動物為主,例如十二生肖全部都是脊椎動物,而陸上的無脊椎動物一般人比較熟悉的是昆蟲,但其實很多無脊椎動物門主要分布在海水裡(例如刺絲胞動物門)!那要怎麼取得無脊椎動物的知識?不外乎以下幾種方式:
逛水產市場/水族館/水族寵物店(有經濟/觀賞價值的物種)
潮間帶/浮潛/水肺潛水觀察(可能無經濟價值的物種)
百科/教科書/圖鑑/紀錄片/專業期刊/研討會/實驗室(生物學理論知識)
想要有系統地學習海洋無脊椎動物辨識該怎麼辦?
只是瘋狂潛水,或是瘋狂念書,有用嘛?
只瘋狂潛水但不太念書似乎沒用,因為你一定遇過潛水經驗豐富但還是不太會認動物的潛水員(到最後只會認Bikini fish)。
只是瘋狂念書也很難,因為教科書有時候是用文字形容特徵或是行為,你沒有結合實務也可能念了就忘記或是念不懂,唸到最後就乏味了。而潛水教學系統的教科書雖然有海洋生物的知識,但都很有限,所以基本上並不實用。
問題來了,如果圖鑑夠豐富,照理來說我查圖鑑就好啦,念理論要幹嘛??
因為只有結合理論跟實務才是王道。生物學理論可以幫助你建立正確的觀念,遇到不容易分辨或是圖鑑上沒有的動物,你至少有機會辨識到某一個層級,可以把可能的範圍縮小(辨識不到種的層級沒關係,只少你可能知道那是某個動物門的動物,接下來要搜索資料的可能範圍就縮小了)。
多潛水多查圖鑑可以給你更形象化,念理論的時候概念會更清楚。
不管怎麼樣,兩種方式都用,你獲取知識會更有方向性。
實際上,念理論的話,主要就念大學的無脊椎動物學課本入門,然後再念教科書的參考文獻或是專書深入研究。
實務就是靠潮間帶/浮潛/水肺潛水觀察和比較圖鑑。偶爾逛逛水產市場/水族館/水族寵物店輔助。
教科書往往是比較抽象的或是只有鉛筆劃的圖,有時候你在水下看的實物跟教科書上的圖片對不上,這時候就得依賴圖鑑了。理論和實務的整合,是最有趣的。想辦法去填補理論和實務之間的空隙,正是決定你辨識物種能力的關鍵。
圖鑑往往只列出常見的種類,或是剛好該圖鑑的物種是別的區域的,所以有可能在你潛水的地方有圖鑑上沒有的物種。要查圖鑑之前,你要先知道該查什麼圖鑑?這樣的能力需要理論知識基礎。
結論:
見樹再見林 => 先潛水觀察,勤寫潛水日誌記錄觀察到的未知動物,大量翻查圖鑑或是詢問教練/專家。累積足夠觀察經驗後,再看教科書
見林再見樹 => 先念書,了解生物多樣性,每個動物門/綱/目/科/屬的特徵,然後在水下嘗試去尋找某種還沒見過的門/綱/目/科/屬,並比對特定圖鑑佐證(拍照上網問專家)。

易被誤認的扁櫛水母

Class Tentaculata 觸手綱
    Order Platyctenida 扁櫛水母目
        Family Coeloplanidae
            Coeloplana
潛水其實常見扁櫛水母,但容易被忽略或是被誤認為是其他動物!
Coeloplana astricola => 常在海星上發現,長得像扁蟲的
Coeloplana bannworthi => 魔鬼海膽上會伸出觸手的
另外也有機會在蕈珊瑚或是軟珊瑚上發現扁櫛水母
Family Coeloplanidae 這一科的櫛水母,長度可達 6cm,並且分布在比較淺的海域。為什麼他們看起來不像櫛水母??
我們先來看一下櫛水母的兩大特徵:
1.條列的聚集纖毛櫛板
2.有黏性用來捕捉獵物的 colloblasts 細胞
但是這一科在發育過程中,櫛板消失了!所以看起來才會那麼不像典型的櫛水母,但我們還是有其他不好發現的線索可以知道這是櫛水母:
1.常常能在氣泡珊瑚上發現的無體腔扁蟲acoel flatworm是兩側對稱,而Coeloplana astricola是兩側輻射對稱
2.Coeloplana bannworthi 會伸出觸手,觸手上有 colloblasts 細胞
當你自認潛水經驗豐富,跟著菜鳥下潛覺得無聊的時候,請記得大海隱藏很多秘密,只是你沒有用心觀察過,或是你不知道而已!

潛水容易觀察到的不同發育階段的無脊椎動物

靠水肺潛水觀察到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大部分是成體,但也有一些動物的幼體是有機會觀察到的:
水螅 => 有機會看到水螅的 gonozooid 裡面有發育中的水母體,幸運的話,還有機會看到釋放水母體的瞬間!不過,就我所知,有看過的潛水員非常少,或者是,根本沒有注意水螅,看到水螅大概就是略過,或是看到 Tubularia 的時候,會檢查上面有沒有「瓢蟲」,如果沒有就走掉去看別的動物了。
管海葵 => Planula階段後還沒著生的時期(黑水)
Sipunculan -> pelagosphaera幼體(黑水)
腹足綱 => veliger 幼體(黑水)
螃蟹 => 蚤狀幼體(黑水) -> 大眼幼體
我曾經在菲律賓 Anilao 玩 bonfire 時,看到許多大眼幼體上上下下來回游動,要上船的時候,水面整片都是大眼幼體!
帚蟲 -> actinotroch幼體(黑水)
玉柱蟲 -> tornaria幼體(黑水)
P.S. 有些太小,或是晚上才比較容易觀察,需要靠黑水然後在電腦上裁切照片才容易觀察,但仍列入可肉眼觀察的清單中

海洋生物辨識技巧 – 個體體制的對稱性

文:帥丁
海洋生物辨識技巧有很多,包括「細胞數」、「胚胎發育過程」、「體腔」、「頭化程度」(cephalization),但這次我要談的是「利用個體體制的對稱性」(body symmetry),因為這對休閒潛水員來說是比較實用的技巧。
「細胞數」其實沒什麼好說的,你肉眼看不見藍綠菌和小型原生動物,大一點的有孔蟲(星沙)和放射蟲(0.1-0.2mm)也很難在潛水的時候看到。星沙你有機會在沙灘上看到,但有蠻多都被紀念品店搜刮了。
「胚胎發育過程」一來是你可能看不到胚胎(不管是時間點不對&被父母藏起來&在子宮發育);二來是時間尺度問題,普通潛水員一瓶氣頂多撐個60分鐘,你看不到長期的發育趨勢;第三是細胞組織染色標記問題,沒有這樣的技術,就算你找到透明可以觀察又一直天天潛水觀察同一顆胚胎,你還是無法清楚知道這是幾胚層、什麼卵裂方式、原口後口的動物,除非你念過教科書並且記憶在腦海裡!我問你,你怎麼知道海鞘和棘皮動物是後口動物?肯定是念過書且有記下來才知道的。
「體腔」的話,因為有幾群動物難以用體腔來歸類,像是 環神經動物(Cycloneuralia),扁型動物上門(Platyzoa),加上你無法解剖。硬要扯到體腔的話,那可以說扁蟲無體腔,線蟲假體腔,海蛞蝓真體腔。扁蟲就是扁扁的。線蟲潛水的時候不太常見,但就算見到了,你也不太容易搞混線蟲、扁蟲和海蛞蝓。所以「體腔」這技巧在休閒潛水不實用。
「頭化程度」,簡單來說就是神經系統的集中程度,是不是集中成神經節甚至是在頭部的腦!但因為你無法解剖,就算是透明的動物你也比較難觀察到神經,而頭化程度其實跟兩側對稱程度是高度正相關。
排除以上幾種技巧,剩下潛水時能用上的,就是「個體體制的對稱性」了。在此要特別強調是個體層級上的對稱性,因為很多個體聚集起來形成群體後,可能會失去對稱性或是改變對稱性,這要特別小心。
個體體制的對稱性:
海綿 => 細胞形成鬆散的組織,沒有達到組織層級,就更不用談個體對稱性了
海葵 => 外部輻射對稱,內部兩側對稱
櫛水母 => 兩側輻射對稱
海參 => 五輻對稱
海鞘 => 兩側對稱
用對稱性就可以在野外分辨出這幾類可能不太好分辨的門或亞門(多孔、刺絲胞、櫛水母、棘皮、被囊)
像很多人會搞不清楚「利用伸出來的攝食觸手攝食的海參」和「地獄火海葵」!我之前提到過,海參五輻對稱,所以你看管足特化形成的攝食觸手是外圈5個,內圈5個,驗證!當然,還有許多可以輔助實驗驗證的技巧可以操作,例如夜潛的時候,如果你把LED攝影燈擺放在刺絲胞動物旁邊,你會看見很多浮游動物會被刺絲胞動物的觸手「黏住」和「麻痺」,但如果是海參的攝食觸手就不會,因為沒有海參的管足沒有刺絲胞!總之,你掌握越多知識當然越強,但真的忘記或是不確定,也可以透過一些潛水可以做的小實驗驗證你的生物學常識!
那你說,如果觸手數目很多怎麼辦?
珊瑚蟲的觸手數目是6或6的倍數(六放),或是8(八放)。棘皮動物是5的倍數。兩者個最小公倍數是30或是40,基本上你不太會遇到觸手很多又剛好是公倍數的情況,而海花籃(棘皮動物)你一看就知道是海花籃,因為是會移動的,不會誤認是珊瑚或是海葵。而觸手冠動物例如苔蘚蟲是兩側對稱,所以這時候還是可以靠對稱性去區分刺絲胞和觸手冠動物。
另外,有些水螅因為形成群體,所以會失去輻射對稱,例如葡萄牙戰艦,看起來是兩側對稱啊!但,葡萄牙戰艦是水螅體汗水母體聚集的群體,不是單一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