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的時候,如何快速分辨前鰓類(prosobranchs)跟後鰓類(opisthobranchia)的腹足綱?

後鰓的特徵(和前鰓比較)

1.殼:不明顯、內化或是消失

2.殼的開口蓋 operculum:不明顯或是消失

3.外套腔 mantle cavity:不明顯或是消失

4.用來呼吸的 ctenidia:不明顯或是消失

5.胚胎發育時期的反轉torsion受限

外套腔是外套形成的腔,會和前鰓類的呼吸、分泌、消化、生殖道的開孔相連,可以把外套腔看成是一個對外物質交換的窗口。以上列的前四點後鰓類的特徵,其實都跟殼的不明顯、內化或是消失有關。

沒有殼,外套腔自然就不明顯或是消失,雖然你還是可以看到外套,例如有些海蛞蝓會有 mantle flapping 的行為。前鰓類有的螺有時候會伸出 siphon 這個連通外套腔的管道,這也是外套形成的。

前鰓類經過torsion,ctenidia 鰓朝前通向外套腔。那後鰓類沒有 ctenidia 的話,例如海蛞蝓,該怎麼呼吸??有些海蛞蝓會有 cerata,但 cerata 可能不只扮演呼吸的角色,還扮演防衛的角色,例如吃了刺絲胞動物後,把刺絲胞裝載在cerata上。有些海蛞蝓則是有花瓣狀的鰓。

前鰓類的嗅器 osphardium通常和 ctenidia一起並列,海蛞蝓則是有 rhinophores 觸角,在身體前端,所以海蛞蝓是嗅器在前,呼吸在背,皆對外開放而不是藏在外套腔裡。

比較有趣的是拍黑水比較有機會拍到的Pelagic snail:

前鰓:有殼異足(heteropods)+無殼異足

後鰓:有殼翼足(pteropods)+無殼翼足+大洋性裸鰓

猜猜看海天使是哪一類?答案是後鰓的無殼翼足

另外要注意的是,Sea hare是後鰓!

 

Fourth Element Proteus II 為什麼那麼保暖?

先來思考潛水的時候,熱的產生和散失的主要途徑:

 我們可以把人體看成是一間房子,有中央空調控制系統,有窗戶可以開關,也有一個火爐可以生火取暖。

 下視丘hypothalamus就是控制系統

血管的舒張和收縮就像是窗戶的開合,窗戶打開就會加快散熱,窗戶關閉就會讓散熱變慢。

發抖可以視為火爐生火,可以讓身體產熱。

如果火爐生的火不夠熱,還可以外加電暖爐,也就是電加熱系統,例如潛水用的電加熱背心。 閱讀全文

背飛氣囊浮力越大越好?

幾個常見關於背飛氣囊選擇的問題:
Q1:是不是能提供的最大浮力越大越好?(如果有兩種容量可選擇,寧可選擇大一點容量的氣囊?)
Q2:我如果買雙瓶用的氣囊,也可以用在單瓶?
Q3:單瓶用的大容量氣囊,是否可以用在雙瓶?
Q4:甜甜圈和馬蹄形的氣囊有什麼區別?
A1:浮力磅數和氣囊體積是正相關的,體積越大自然在水下的阻力越大,同時洩氣也會比小氣囊困難。所以一般休閒潛水用的大概在18-40磅。雙瓶氣囊的浮力磅數一般在40-60磅。
A2:因為雙瓶用的氣囊比較寬,如果用在單瓶上,充氣後氣囊會像翅膀一樣往上包覆氣瓶,這時候會讓洩氣變得比較困難!
A3:因為單瓶用的氣囊沒那麼寬,裝在雙瓶上用,會被雙氣瓶和背板夾住,造成充氣變得困難!
A4:馬蹄形(倒U字形)的氣囊,可以讓你把氣體導向比較重的那一邊,平衡重心不要產生翻轉力矩。這樣的設計在單瓶氣囊上不需要,因為休閒潛水不太會攜帶很重的東西讓你身體傾向一邊(例如減壓瓶),所以單瓶氣囊都是連通式的甜甜圈氣囊。使用馬蹄形氣囊雖然有辦法平衡力矩,但如果你平常習慣用甜甜圈氣囊,換成馬蹄形氣囊後,需要練習才能使用,才能確保能平衡力矩和順利洩氣。
結論:
選擇氣囊四大要點:阻力、洩氣、充氣、平衡
大小剛好用途適當的氣囊,可以讓你在水下的阻力減小、容易充排氣、平衡重心。

二級頭上的旋鈕有啥作用?

調節器主用二級頭上往往有一個標示+-符號的旋鈕開關(也有標 Predive的),例如 Apeks 的 XL-4調節器。但同一家公司出的調節器也有不預先安裝旋鈕的,例如 Apeks 的 MTX-R。或許你知道這和出氣的流量順不順暢有關,也可能知道調到負號的時候,比較不會在邁步入水時,因為水面撞到二級頭產生了衝力而瞬間大量出氣,你可能也知道這時候只要把二級頭轉個方向讓咬嘴朝下,或是把氣瓶關掉重新開,就不會大量出氣了。但你知道背後的物理原理嗎??
首先我們要糾正用語,能否使用正確的用語,其實反應了你有沒有真正理解背後的原理。例如我們常常聽到潛水初學者說他背了「氧氣瓶」潛水,老鳥聽了肯定暗地裡冷冷笑一笑,其實這是不精確的用法,因為我們吸的是壓縮空氣,而不是純氧,要背高濃度氧氣下水,要有適氧處理也需要你知道在多少深度吸不會氧中毒。而我們也常常聽到 Free Flow 這個名詞,因為 Open Water 課程會要求你當水下發生 Free Flow 的時候,該怎麼應變(PADI OW課本第四單元)。其實二級頭撞到水面瞬間的大爆發,嚴格上來說得稱為是 Venturi Effect(文式效應/文丘里效應),因為這並不是完全 Free 的 Flow,你只要知道原理就可以知道怎麼止住,不是機械故障造成的。
如果你把二級頭拆開來,會發現有一個薄膜(Diaphragm)、槓桿(Lever arm),並且當你旋轉旋鈕的時候,出氣噴嘴的方向會跟著改變。這在 PADI Openwater 課本第一章其實就有放示意圖。你吸氣的時候,會產生負壓,薄膜就會往內凹(或是當你按壓二級頭的排氣鈕 Purge Button 也會有同樣的效果),然後就會頂到槓桿,這時候槓桿彎曲,就會把原本頂著的進氣閥打開,然後你就可以吸到氣。當你吐氣的時候,薄膜就會回彈,槓桿也就不會被頂到,也就把進氣閥給擋住,然後你吐的氣就會從調節氣下方的排氣閥排出。按照這樣的設計,當你邁步入水時,如果剛好衝擊力大到按壓了二級頭排氣閥,這時候氣體會高速流動,並在周圍產生負壓(會有吸附力)(詳細原理和計算請看流體力學課本),這時候薄膜就有可能被持續吸住,並且讓槓桿持續把進氣閥打開。解決的方法有幾種,把氣瓶關掉再重開。因為關掉氣瓶,進氣閥就不會再出氣,薄膜就不會再被吸附,氣瓶重新打開後,就不會大量出氣了。另一種方法為把咬嘴朝下,理由是當咬嘴朝下時,出氣閥的氣體就會回頂薄膜,把薄膜頂回原位,這時候也就不會再大量出氣。
那為什麼工程師設計二級頭時候,不想辦法100%阻止這樣的情況發生呢?其實這是兩難。
因為我們都希望二級頭的出氣量要夠大且呼吸阻抗小,但相對地就會更容易發生 Venturi Effect。所以後來工程師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做一個旋鈕,讓你可以調節出氣閥噴嘴的噴出方向,可以直接噴向薄膜頂著薄膜,也可以直接噴向咬嘴讓出氣更順暢,或是改變出氣閥的氣量。這樣的設計的代價就是機械結構更複雜一點,所以像是原本是軍用的 MTX-R 就沒有做這樣的旋鈕,以求精簡和減少維修的可能。
而完全 Free 的 Flow 往往是你在水下無法排除的,小到連續的微小泡泡串,大到像沸騰一樣狂噴氣,背後的原因就有很多,包括一級頭中壓太高、二級頭的薄膜變形或被卡到彈不回去、槓桿頂不住出氣閥、O圈出問題等,只能趕緊結束潛水,上岸後送修。
結論:文氏效應造成的大量噴氣可以在水下排除,不需要因此更換調節器或是結束潛水。機械故障造成的 Free Flow,通常無法在水下排除,如果是大量從二級頭噴氣,就得應用Open Water學到的技巧,一邊吸氣一邊結束潛水。

統整常見被海洋動物毒到的急救方式

[毒理]
刺絲胞動物:刺絲胞(細胞)
海膽:刺、棘(加上毒液)
藍環章魚:河豚毒素(攻擊離子通道)
芋螺:多胜肽毒(攻擊離子通道)
石頭魚:毒蛋白
[應變之道]
刺絲胞:避免用淡水或是酒精去刺激刺絲胞,但可以用醋。如果是單條觸手的藍瓶僧帽水母,可以用熱敷,其他情況則用冰敷。
海膽毒刺毒棘:避免讓刺越限越深,也要避免感染。插入太深數量太多,可能得動手術取出。
河豚毒素和芋螺多胜肽毒素:無有效解藥,但要維持急救,讓患者保持呼吸和心跳,就有機會活下來。
石頭魚毒蛋白:有解藥,但如果拖太晚就只能用抗生素避免進一步感染。要控制嚴重出血、傷口感染、休克。

潛水被石頭魚的毒棘刺到怎麼辦?

石頭魚又稱石狗公,鰭上有毒棘!一般來說,只要你有穿潛水靴,在水下不要亂摸,基本上不會被石頭魚扎到。比較常見的案例是,赤腳在可能有石頭魚的海岸走路,例如岸潛卻穿套腳式的腳蹼,最後要上岸的時候有一小段路要赤腳在水中走,那就有可能會被扎到!!
被扎到後,可能會有以下症狀:
紅腫
強烈的痛楚
四肢喪失行動能力
吞嚥困難
血尿
石頭魚的毒蛋白是複合成分,包括:
Stonustoxin ->可以讓血壓快速下降,可能會致命!
hyaluronidase -> 透明質酸酶,會增加細胞間隙,有助於毒液擴散!
石頭魚的毒有解毒劑,但如果太晚送到有解毒劑的醫院,就只能夠給予抗生素,防止進一步的感染,直到完全康復。
急救的時候,能否施予傷口壓力?不可以,因為可能會造成疼痛或是局部的組織傷害,這一點和藍環章魚或是芋螺的傷口處理方式不一樣!
正確的急救方式:
控制嚴重出血
利用肥皂、淡水清理傷口
消毒
可能的話,移除魚刺
泡在45度溫水
注意患者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