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攝的基礎 – 中性浮力該如何提昇?

水攝要拍的好,需要有好的潛水技巧基礎,其中「中性浮力」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技巧。中性浮力控制的好,就可以穩定機身,也能保護自己和周遭環境,不會亂採或是碰撞生物。偏偏大多數初學潛水的人,最難一下子就練的很好的也往往是「中性浮力」。仔細想一想,中性浮力控制不好的人,問題出在哪裡?

當我們潛久了以後,慢慢就會習慣要微調浮力時靠肺,要大幅度調整浮力時就靠 BCD。由深往淺游或是殘壓剩下比較少的時候,會記得洩 BCD 氣和吐掉多一點肺部裡的氣。下沉時耳朵會覺得痛,所以容易發覺,但往上飄的時候一開始有可能不會發現,因為你可能專注在別的事情上(例如看導潛指給你看的生物),或是周邊沒有參考物,等到上升速率很快才發覺時,可能已經來不及洩氣,直接就到達水面(俗稱放天燈)。有經驗的導潛帶新人,就會在水下用手勢告訴新手:「我們現在要往淺的地方游唷,記得要洩掉一些 BCD 裡的氣」。

根據 PADI 的 Openwater 課本和我實際的教學經驗,新手無法掌握中性浮力的原因:

1. 忘記深度會影響水中環境壓力,壓力會影響 BCD、防寒衣和肺部氣體體積,進而影響整體浮力。
2. 不會控制呼吸,也不知道該按多少下 BCD 的充排氣按鈕。
3. 忘記到最後氣瓶會變輕。
4. 潛水裝備的分布不恰當,造成有力矩,在水下可能會頭輕腳重,或是往側面轉,無法保持水平。

第 3 點和第4點比較直觀,第 3 點基本就是潛到最後就要慢慢洩氣,甚至在快結束潛水的時候,BCD 裡的氣都全洩。
第 4 點的解法基本上就是改變配重和分佈,讓力矩不要產生就好了,例如頭輕腳重的話,就想辦法把配重往上半身挪,例如使用有整合式配重袋的 BCD。
至於第 1 – 2 點,其實我們可以用「類比數位信號轉換」 +「線性系統的齊次(Homogenity) 與疊加(Superposition) 」來思考。
「數位和類比的信號轉換」發生在按按鈕(數位)後會有多少氣(類比)進去 BCD,還有你呼氣/吐氣一次會改變多少胸部的體積,也就是離散輸入信號和連續輸出信號的對應關係。因為你無法直接輸入一個數字告訴你的 BCD 說你想要打或洩多少 cc 的氣,導致很多新手不知道具體該按幾下才合適。

接著來談談齊次性(Homogenity),假設有台果汁機,可以打出原汁。
如果你丟入 1/3 顆蘋果去打,可以打出 1/3 杯原汁,當你發現如果再丟剩下的 2/3 顆,再打出的原汁剛好可以填滿整杯,
這代表什麼?
用黑盒子來想:
假設黑盒子輸入A信號輸出B信號
1/3 A => 1/3 B
2/3 A => 2/3 B
我們發現輸入和輸出符合比例關係,這就是齊次比較直觀的意義

現在把 A 視為你每次按 BCD 充氣閥的秒數(或累積的次數),B 代表按 BCD 所改變的體積
因為有齊次性,所以你會知道按下充氣鈕 2 次跟 4 次(或是連續按的時間),BCD 增加的體積的差異是符合比例關係。
實際的訓練是讓學員先嘗試蛙鞋旋軸(Fin Pivot):
先將 BCD 裡的氣全放掉,然後按一次 BCD 的充氣鈕,然後正常呼吸,測試看看自己有沒有達到中性,如果沒有,就一直測試下去。
學員可以從中理解按下充氣鈕的次數或累積時間和身體抬昇角度的關係,進而去掌握按下充氣鈕和 BCD 增加的體積兩者的對應關係。
有沒有注意到,在 Openwater 訓練的過程中,除了按按鈕的旋軸法,還得練習用嘴巴往 BCD 吹氣的旋軸法,
這樣的訓練除了是要學員在充氣閥不幸壞掉的情況下還能增加正浮力,另一個用意是學員可以知道你按按鈕和呼吸的氣量大概有多少差異。
等你知道將 BCD 氣全洩光後要按多少下 BCD 的充氣鈕大概會達到中性後,接著可以再練「頂尖中性浮力」。例如當你達到中性浮力後,教練從他 BCD 的口袋裡交給你一個配重,假設是 1kg,然後你要嘗試只用 BCD 去達到中性浮力,然後把那 1kg 配重交還給教練,再嘗試只用肺部再次達到中性浮力。

為什麼這樣的訓練方法有效?
說明白一點,就是用「小量增減法」去測試一個黑盒子,每次改變一點點 input,去看看 output 會怎麼改變。
試想有個黑盒子,一次接收兩個信號,然後輸出一個信號,假設接收 (A,B) 輸出 C
當你輸入
(A1, B1) => C1
(A2, B2) => C2
那如果輸入
(A1+A2, B1+B2) 輸出信號會是 (C1, C2) 嘛?
如果可以就代表具有疊加性。
以上的訓練就是利用疊加性
(A1+0, 0+B2) => (C1 + C2)
例如 A1 代表拿到 1kg 配重後要達到中性要按下多少次 BCD 充氣按鈕,B2 代表拿掉 1kg 配重後要吐氣幾次。
C1 = 1kg, C2 = -1kg
所以下次你就知道
(A1, B2) => 0
也就是若要改變相同浮力,要按多少次按鈕,然後你也會知道怎麼控制呼吸,以取得相同的效應。

之前提到的蛙鞋旋軸法也是利用線性系統的齊次性和可疊加原理:
(A1, 0) => C1
(0, B1) => C2
(aA1, B1) => aC1 + C2
A1代表每次按按鈕的 BCD 體積增幅,a 代表次數,B1 代表正常吸氣吸到飽後增加的體積
你終究會找到 a,使得 aC1+C2 造成的正浮力效應,剛好抵消重力。

不過這裡有個盲點!
好,假設潛水員已經很明白怎麼控制胸腔體積和 BCD 體積進而影響浮力,還要想到一點,那就是當你從中性浮力變成正浮力時,
你會開始往上飄,當往上飄的時候,環境的壓力減小,BCD 會持續膨脹,然後又往上飄的更快,環境壓力又繼續減小,
最後會發現上升速度越來越快!所以最後還需要意識到有這種正回饋的關係,再由深到淺游的時候需要洩氣以補償體積的膨脹 。

所以說,當你有信心控制中心浮力,拍微距的時候不會揚沙,拍廣角的時候可以懸浮在峭壁旁,可以5m安全停留,

帶單眼下水也能做好 Trim,你的大腦已經很清楚上述的信號處理囉!甚至在很久沒下水,且用的不是自己的裝備,
也能快速調整而迅速達到中性浮力。所以,中性浮力技巧做的好的潛水人和水攝人,請為自己喝采吧!

分類: 其他,作者: magicfx。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關於「magicfx」

個人著作: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4687 這輩子,一定要去一次馬爾地夫:印度洋三大明珠馬爾地夫、模里西斯與塞席爾夢幻島遊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88679 東南亞.自助.潛水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ime limit is exhausted. Please reload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