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把潛水時會教導你的知識和技巧分成三個等級:
等級一:skill based (技巧)
等級二:rule based (規則)
等級三:knowledge based (知識)  
也就是說,我們會先從基本技巧開始練習,然後學習辨識情境並套用規則,最後遇到複雜的任務或是情境,要嘗試用知識和經驗並善用身邊的資源(人事物,也就是潛伴、時間環境、工具)去解決問題。 而潛水教學時的訓練,也是按照這樣的邏輯循序漸進地提高難度。

在泳池(平靜水域)先練習的好處是,可以專心在技巧的訓練,而不用太強調規則/知識等級的運用。例如可以專心在泳池練習面鏡排水、調節器尋回、中性浮力控制等基本動作,而不用太擔心5米3分鐘安全停留、上升速率控制等需要遵守的規則。

但是當要下開放水域的時候,就得實際運用一些規則,例如從深到淺要記得洩 BCD 的氣,不然就容易「放天燈」。還有其他規則,例如當耳朵痛,代表下太快就得控制下降速度然後往淺的深度移動等等,讓學生可簡單套用「遇到什麼症狀 => 代表遇到什麼問題 => 然後可以怎麼解決」。這部份包含了三個過程,察覺症狀 => 判斷是什麼問題 => 實際處理問題。當你要套用「規則」前,基本功就是「技巧」。例如你的中性浮力控制不好,要套用5米3分鐘停留的規則就會有困難。

但當實際情況比較複雜時,規則也會變的太複雜,如果硬是要設計一套規則去套用,可能會不好記憶或是不好套用。這時候就會升級成需要活用知識和經驗去解決問題,然後你就會發現有了解課本的理論突然變得很重要,例如用乾衣上 OW 課時,因為同時有 BCD 和乾衣兩個充氣裝置,要同時達到「中性浮力」+「乾衣不要擠壓」+「乾衣內氣體流動順暢,不要讓氣體有集中在某一身體部位的傾向」, 又更複雜了。當然,比較有經驗或是能活用知識的教練,可能會想辦法把知識等級的難題化約成規則等級,例如乾衣排氣閥調整到某一格時,若同時可以維持中性浮力且上升一公尺會自動排氣,不會被擠壓也不會感到氣體流動不順暢,則就把排氣閥的格數記下來。這樣就等於是把問題化約到規則等級。等到學生很習慣上述規則也潛了很多潛,到最後可能會變成技巧等級,即使下不同的水溫更換不同厚度的內襯和配重,也可以很快速找出「排氣閥需要調到第幾格」的規則,也就等於把規則等級的問題化約成技巧等級了。

所以我們訓練和練習的目標就是,潛水基本功練到扎實(例如買一套自己的裝備在泳池裡練習,可以請人幫潛伴幫你拍照或是請教練幫你看動作),多多模擬和思考情境,例如在不同的深度發生氣瓶沒氣究竟是要吸潛伴備二?緊急游泳上升?丟棄配重上升?或是不小心讓電腦錶進減壓模式後,你是否能看懂參數的意義並做出正確反應?潛水後寫日誌反思自己能否做的更好,然後提高自己對於潛水的知識,做意象化訓練(visualisation),讓知識等級問題化約為規則等級問題,讓規則等級問題化約為技巧等級問題,這樣一步步降階問題,會有助於我們用最少的資源去處理好問題,也會幫助自己成為一位不雷的潛水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