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計畫典範的轉移:從查RDP表到電腦錶

作者:丁丁 (PADI參謀教練#280653)
<查表還是查錶?>在上Openwater課時,常被學生問究竟該不該學查表法來學習怎麼作潛水計畫?還是只要學電腦錶怎麼操作就好了,等以後有興趣有時間再學查表?沒興趣學技潛的是否就可以只先學電腦錶操作就好?透過查表或是操作電腦錶就能理解背後的減壓理論嗎?換句話說,就算一知半解,在休閒潛水的範圍內,是否還是夠安全而不至於發生嚴重意外?在休閒潛水,因為本來就很保守,所以即使對減壓理論一知半解,只要知道不要讓 NDL 太接近零,不要下超過30m,不要把氣瓶吸到剩太少,有作安全停留,有緩慢上升,似乎就夠了?
我認為要好好回答這問題的話,可以套用科學哲學家孔恩(Thomas 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裡提出「典範轉移」概念來詳細說明。
<減壓病是什麼?該怎麼預防?>「潛水科學」是在想辦法解釋減壓病的成因,當你知道成因以後才比較能想出有系統的方法去避免發生,或說能怎麼樣調整減壓模型的「保守係數」以因應不同的潛水情境。在Openwater階段有兩種方式來學習減壓理論:「潛水電腦錶操作」且/或 「查RDP/eRDP ML」,甚至是 Buhlmann ZHL-16C 加 Gradient factor 梯度因子完整講述。很可惜礙於課堂時間有限的關係,加上真正懂GF的休閒潛水教練並不多,考完OW 多半得自己再進修,或是日後學習技術潛水才有可能充分理解 ZHL-16C 和 GF 的精神。也就是說,OW 剛結業的學生,多半是看不懂透過 GF 來調保守係數的原理。所以,電腦錶會提供好幾組 GF hi/low 數對,分別告訴你這是比較不保守和比較保守,也可以讓你自定,這樣即使不懂 GF 的使用者也可以用的很開心,然後懂 GF的使用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況去自定。
<典範的轉移就是潛水社群裡多數人認可的解題規則改變了>休閒潛水社群是一群正在進行「休閒潛水」的人,其中他們約定了,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制訂潛水計畫是可以接受的。這種計畫方式就叫作「典範」,包括:要處理怎樣的範圍?怎樣的問題是合法的?哪些事情不能做?
以查RDP法為例:遞迴查表=>解決重複潛水問題 => 先查預備要下的深度,得出「壓力等級」後,看水面休息時間,得出新的「壓力等級」,再翻到背面重新依照要下的深度查 NDL近似深度=>解決離散表格的不連續性問題 => 因為表格面積有限,只能透過近似法來解決等效深度=>解決保守程度調整問題 => 要更保守一點就是假想你要下更深,然後得出的 NDL 時間就會比較短,也就相對來說更保守了例外規則 =>補充表格的不足
而以電腦錶為例:畫出 Tissue Bar Graph => 解決重複潛水問題 => 利用 NDL Planer 查出假設休息多久之後下不同深度的 NDL 值,並且可以即時監看 16 個理論腔室的氮氣壓力(tissue tension)變化。即時取樣和計算 => 解決資料不連續性問題 => 在水下的取樣頻率高,就可以 on the fly 即時計算 NDL,並可動態看到 16 個理論腔室的氮氣壓力變化、環境壓力、GF到多少了等等。梯度因子 => 解決保守程度調整問題 => 利用線性轉換的方式,更直覺簡單地讓你知道 M-Value 是怎麼被調整到更保守,且學生也會比較清楚是因為我們預設可以忍受的超飽和程度給減少了,而且實做電腦錶功能的時候,也只需要讓使用者調整 GF Hi和GF Low即可。除此之外,還可以馬上算出 SurfGF,讓使用者知道如果馬上按照10m上升到水面的時候,GF會是多少,是在GFHi – 100之間,還是已經超過 100?這樣就可以在水下汗水上幫助自己立刻評估得減壓病的風險有多大,且是一個明確的數值。
<查RDP表法在水下難以解決的異例 anomalies>剛提到一點只學查RDP表法的學生會遇到的困境,就是萬一在水下遇到兩難的緊急狀況,該如何立刻用最短的時間判斷做出某項決定的後果有多嚴重?例如當你已經不小心進到減壓模式,然後氣瓶的氣已經快吸完了,也沒有其他可用的備用氣源了,這時候如果立馬回水面以避免溺水,到底會有多嚴重?這時如果有電腦錶會幫你計算 SurfGF,你就馬上可以評估自己偏離 M-Value 的程度。
只學RDP查表法的另一個難處是對deepstop的理解,如果學習了 ZHL-16C和GF,就會知道 deepstop 其實可以透過調整 GF Low 的值來去調控。
這些問題都可以透過電腦錶去解決,前提是電腦錶要提供這些參數,而使用者要能看懂這些參數的意義並實際應用在潛水。
<核心概念無法互相化約>孔恩提到「不可共量(incommensurability)」的概念,用更白話一點講就是「核心概念無法互相化約」,例如:梯度因子的數對會影響「第一次減壓停留的深度」和「最後一次減壓停留的時間」,這對於只學查 RDP 表的學生來說是無法理解的。因為查RDP表法精神是用「等效深度」去調整保守度,我要保守一點的話,就假設我要下更深來去規劃,這樣就會得到比較少的 NDL,所以就只會知道能在某深度停留的時間會變少,但並不會想到「第一次減壓停留的深度」和「最後一次減壓停留的時間」。至於「等效深度」怎麼去計算,就還是得查表,例如吸高氧怎麼算出等效背空氣的深度?上高海拔怎麼算出等效在海平面下水的深度?
<擁抱電腦錶之後,也別忘了學查表法的初衷>電腦錶已經越來越普及,也有許多教練乾脆不教查RDP表法,只教電腦錶的基礎參數怎麼看,然後想要精進的同學再學ZHL-16C和GF的意義,有興趣學技潛的再把查表法學好,以便自己不靠儀器做好整套潛水計畫,在下水之前就對整個計畫有個具體的了解,也是不錯的。

分類: 其他,作者: magicfx。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關於「magicfx」

個人著作: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4687 這輩子,一定要去一次馬爾地夫:印度洋三大明珠馬爾地夫、模里西斯與塞席爾夢幻島遊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88679 東南亞.自助.潛水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ime limit is exhausted. Please reload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