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切換車道 解釋潛水減壓理論

自動駕駛+切換車道 解釋潛水減壓理論

作者: 丁楓峻 , SDI/TDI 教練#29446

快的半時組織=> 跑車 => 載重少馬力大 => 加速快減速也快
慢的半時組織=> 貨車 => 載重大馬力小 => 加速慢減速也慢
惰性氣體分壓 => 自動定速器設定的上限 => 會跟最高速限成比例
環境壓力 => 當下車道的最高速限 => 不同車道有不同速限 => 快車道速限高,慢車道速限慢有好幾個車道,且車子可以切換車道 => 可以連續地切車道,但是不能跳過某個車道 => 越快的車道就是越深的水深 ,風險也越高 => 最瘋狂的事就是切到超快的車道待一陣子後卻又非常快地切回最慢車道 => 切回慢車道後肯定大幅超速
加速減速有多快 => 成指數增長或衰減 => 0-100km/h 如果要花 5 秒,那麼 100-150km/h 也要花5秒
自動駕駛 => 這兩台車都是自動駕駛,要加速要減速,都是根據定速器與速限的關係去跑的,駕駛員只可以選擇變換快慢車道的時機

車道限速規則(M值):
1. 原定的容忍可超速的最上限,不同車型在不同車道有不同的上限 => 不同半時組織的M值線斜率和截距不同
超速偵測照相機會拍照,但未避免太嚴格執法引起民怨,有設定超速容忍範圍:
1. 速限比較高的車道 => 允許超速的幅度比較大 => 在水深比較深的地方,允許過飽和的程度比較高
2. 速限比較低的車道 => 允許超速的幅度比較小 => 在水深比較淺的地方,允許過飽和的程度比較小

舉個例子說
最高速限100km/h車道,其實可以容忍到 110km/h 還不會被拍照最高速限70km/h車道,可能只能容忍到 65km/h 
超速照相機有誤判的可能:
1. 有可能發生超速後卻沒拍照,也有可能發生沒超速卻誤判超速而拍照 => 發生減壓病和超出M值多少的關係

=
有了以上的類比之後,我們實際來設想一下上路後這兩台車的行為
一開始,車子都還在加速,且都還沒達到最高速限,假設先開到車速上限  100km/h 的車道後待著,車子的自動定速器設定速限為 79km/h,就好像吸壓縮空氣一樣,裡面有 79% 的氮氣如果不考慮有沒有足夠燃油,一直開下去,最終兩台車都會達到 79km/h,只是貨車要花比較久而已。
切換到較慢的車道,突然最高速限降為 70km/h,這時候有三種可能:
1.跑車和貨車都沒超速
2.跑車超速但是貨車沒超速
3.跑車和貨車都超速

這三種情況取決於從較快車道切到較慢車道所花的時間和切了多少車道而定

現在比較有趣的問題是,有沒有可能發生跑車沒超速但是貨車卻超速的情況???你可能會直覺地猜測不可能,跑車明明開得比較快,怎麼可能會有跑車超速但是貨車沒超速的情況!!!結果是,有可能!!!

假如跑車和貨車都達到定速器最高速限,這時候進到下一個速限比當下車道自動定速器設定的速限還要低的話,因為貨車減速比較慢,所以可能當跑車已經減速到最高速限以下,貨車還在減速,還沒減到最高速限。

這種情況會不會越來越嚴重? 也就是說有沒有可能到最後兩台車都一直處於超速的情況??有!!只要沿路的最高速限一直往下降,也就是從快車道切到慢車道的速度很快,即使一直被自動定速器踩剎車都還是高於最高速限。
==
超速一定會被拍照罰款嗎? 不一定,剛剛有提到,為了避免民怨,其實有設定速限高的地方可以允許超速多一點,所以有可能超速了,但是慢慢地會被自動定速器降速而沒有被罰款。也有可能超速的幅度太大,這時候還是得執法,所以就會被拍照。當然也有可能你超速很多,卻因為運氣好機器偶發性錯誤沒偵測到,沒有被拍到照但我們不能總是去賭測速照相剛好壞掉吧!
==
我們並不知道沿途哪裡有測速照相機,只能回到家後才知道有沒有收到罰單,有可能超速了但是沒被罰,也有可能沒超速但是照相機誤判,但整體來說還是超速了有被拍到的機率大。

為了害怕超速被罰款,可能會採取幾種策略來設定自動定速器:
策略一 => 調整自動定速器與最高速限的差距 = 吸高氧吸高氧 => 讓自動定速器設定的速度上限小於最高速限,且兩者的差距更大一點假設第一個路段車速上限  100km/h,車子的自動定速器設定速限為 79km/h,現在調成 68k/h就好 => 就像吸21%氧氣和32%氧氣的差異

策略二 => 聰明地切換快慢車道 = 壓差係數 (Gradient Factor)1. 第一次有意識要在較快車道停留的時間點 => 壓差係數最低值 Gradient Factor (Low)2. 切到最後一次的慢車道後要待在該車道的時間 => 壓差係數最高值 Gradient Factor (High)
也就是說,本來可以比較肆無忌憚地切換車道,現在就會有策略地在切換車道後停一下降速,避免又切到較慢車道後超速太多。
==
想一想…….一直都待在慢車道好嗎?一值都待在快車道好嗎?要下交流道前,在慢車道待3min的意義是?
==
在Shearwater Teric上怎麼看?
垂直線藍色 => 自動定速器的速度上限 => 吸入的惰性氣體分壓
綠色 => 該車道的最高速限 => 環境壓力
紅色 => 該車道限速規則原定的容忍可超速的最上限 => M值
16個綠色水平橫條=>16台不同的車的當下的車速 => 最上面是最快的跑車,最下面是最慢的貨車

Scubalamp V4K 攝影燈 (7,600 流明) ,演色性指數 (CRI): Ra96

Scubalamp V4K 攝影燈 (7,600 流明) ,演色性指數 (CRI): Ra96。

CRI要達標90以上,一定得用多晶式COB燈珠(看起來像蛋黃),因為電子躍遷物理機制,LED螢光粉需額外混料,才能達到紅色區間發色,也才能提高CRI。而一般單珠式的CRI多在80以下

全面罩休閒潛水Q&A

Q:戴全面罩的優點?
A:
環境 => 搭配乾衣、乾手套隔絕冷水或是汙染源,可在冷水域或是較髒的環境中潛水。完全包覆的話,減少露出部位,即使在熱帶,也可以因此避免掉被螫的機會,所以不光是減少暴露在冷水、汙水,即使是乾淨的熱帶海域,也可以因此減少被有刺絲胞的動物螫傷的可能。

生理 => 萬一在水下抽搐、失去意識、遇到大流,調節器不會從嘴巴掉出來,提高生存機會。

溝通 => 添加通訊設備後可在水下通話。在水下三十米的節目中,主持人大霈就是配戴OTS Guardian全面罩和Buddy Phone無線通訊設備。

體驗 => 可從鼻子呼吸、下冷水時仍可以保持臉部的溫暖、可以和有相同配備的潛伴說話溝通。蜘蛛型的帶子 斷了其中一條也還不至於整個面罩戴不住。全面罩甚至可以用來作為克服恐水症或是心理治療的工具,在面對陌生潛水環境時可以減少心理壓力。所以就安全性和娛樂性來說,全面罩有很大的優勢。

Q: 全面罩只能搭配特定款式的調節器?
A:不一定,要看設計。也是有可以搭配一般二級頭的款式,例如OTS Spectrum
https://www.oceantechnologysystems.com/store/full-face-masks/ots-spectrum-full-face-mask/

Q:如何去因應不同的臉形大小?難道還有尺寸?
A:以OTS Guardian為例是單一尺寸,採用雙層式的裙邊,一大一小兩層。

Q:能否搭配SCR/CCR使用?
A:可在受過訓練後搭配使用

Q: 如果調節器壞了怎麼辦? 能切成備用二級嗎?
A:有些可以不換面鏡直接透過開關切換供氣。有些需要切換成非全罩式面鏡和非全面罩用的備用二級頭,所以會需要面鏡脫除和準備備用的一般面鏡。如果沒有備用面鏡,就無面鏡吸備用二級和潛伴一起上升。

Q:面罩進水怎麼排水?
A:還是可以把水排出,但因為面罩內的容積比較大,光靠嘴巴吐氣太慢,這時還是可以按壓二級頭沖氣來加速這過程,過程中要閉眼睛避免沖氣時水氣直接衝擊眼睛。

Q:怎麼做耳壓平衡?
A:有些全面罩依賴調整鼻墊的位置去頂住鼻孔,也有些設計是用傳統的方式讓你用手去捏鼻子。

Q:為什麼不會起霧?
A:全面罩有口鼻罩+單向閥的設計,從二級頭吸氣後,氣流會先通過鏡片,然後從口鼻罩上的單向閥排出,再從二級頭排出。這樣的設計,不僅可以除霧,也可以避免二氧化碳累積在面罩裡。

Q:戴上全面罩後,在水面上要怎麼暫時吸陸地上的空氣?
A:以OTS Guardian為例,可以用手旋開ABV,或是先不要接二級頭,等到要下水前才接上。OTS的ABV不光是一個開口,也是單向閥,氣只能進無法出,出氣還是一樣要透過口鼻罩的單向閥。

Q:全面罩會不會增加很多浮力?
A:看面罩設計,第一次使用時或是有調整配備時,記得做浮力檢查,有必要時再調整配重即可

Q:怎麼通訊?
A:分有線和無線通訊。以OTS為例,可以安裝Buddy Phone無線通訊。https://www.oceantechnologysystems.com/store/wireless/buddy-phone-through-water-transceivers-1-2-watt-output-power/
安裝通訊器材的好處是,因為有時候靠手寫還是不方便,要距離夠近水中能見度不能太差才能看見。另外像拉繩索或是約定手勢,能傳達的意思也很有限,只能做簡單溝通不能傳達很複雜的意思。

參考資料:
ERDI 全罩式面鏡潛水學生手冊
OTS Guardian 全面罩使用手冊
OTS Buddy Phone 水下無線通訊使用手冊

如何從組織長條圖來理解壓差係數?

在Shearwater Teric電腦錶裡可以顯示組織長條圖,這要怎麼解讀呢?

<垂直線和水平線的意義>
垂直線:
藍色的線 = 惰性氣體的吸氣壓力 => 跟惰性氣體混和的比例以及環境壓力有關
黃色的線 = 環境壓力 => 跟海拔以及深度有關
紅色的線 = M值 => 代表尚未經過GF壓差係數修正之前,按照 ZHL-16C 模型的耐受超壓極限

舉個例子:假如海平面的大氣壓力一個atm,吸32%的高氧,然後下到水深10m處。
這時候黃色的線代表的是 1+(10/10) = 2atm 環境壓力
藍色的線代表 2atm x (1-32%) = 2×0.68 = 1.36atm 氮氣的吸氣壓力

水平線:
惰性氣體組織張力 

水平共有16條長條,代表氮氣和氦氣惰性氣體組織張力的組合總和如果不用氦氮氧只用氮氧的話,就代表氦氣惰性氣體組織張力

越上面的半時越短,代表該組織腔室吸收和釋放惰性氣體張力的速度越快

<為什麼垂直線固定不動?>
為了方便在小螢幕的電腦錶中顯示,以及方便在水下快速理解,藍色、黃色跟紅色的線在電腦錶中的位置是固定住的。
也就是說,假如你變換了深度,照理說環境壓力也會跟著變,黃色線和藍色線的位置也應該要跟著移動才對。
而且在不同深度不同的組織腔室,也應該是要變動的,但紅色的線只有一條且位置也沒跟著變動。
其實這些都是經過壓差係數換算後的相對數值,所以按照相對的方式來呈現。
我們只要關心,這16條水平線,究竟最長的那一條有多靠近紅色垂直線?

<壓差係數怎麼換算?>
GF 壓差係數 = [惰性氣體組織張力 – 環境壓力] / [M值 – 環境壓力]

也就是說,M值線跟環境壓力線,這兩條線如果畫在以環境壓力為x軸,惰性氣體組織張力為y軸的二維平面圖上,中間會形成一個梯形區域,換算成壓差係數後,就可以用百分比呈現,所以呈現在電腦錶上,就可以讓三條垂直線固定住不動。而利用兩個壓差係數對可以在此二維平面上重新畫一條修正後的M值線。

<GF99 => 把黃色垂直線跟紅色垂直線中間切成100格>
若能知道最長的水平線在這100格中,到底跑到第幾格,然後再和設定的GF資料去比較,就可以知道需不需要做減壓停留,以及減壓過程中的各個ceiling天花板。

壓差係數的值域會是 0-1,如果是0那就代表 惰性氣體組織張力=環境壓力,如果是1那就代表 惰性氣體組織張力=M值為了方便顯示,Shearwater 把 GF 乘上100,所以就以 GF99% 的變數來顯示。

<採用壓差係數作為保守度計算的好處>
由於壓差係數比較直觀,只是線性的轉換,而且實務應用在電腦錶的操作上也容易,我只需要輸入兩個數值: GF(Hi) 跟 GF(Low),就可以畫出一條介於新的更保守的M值線,且從圖形中也容易看出GF(Low)會決定第一次進行減壓停留的深度,和最後一次減壓停留的時間長度。

透過數值極端化的想像,也容易理解保守程度,例如:
GF(Hi)跟GF(Low)都設為100 => 跟原本的M值線一樣 => 等於要超出紅色垂直線才要做減壓停留 => 很不保守
GF(Hi)跟GF(Low)都設為0 => 跟環境壓力一樣 => 等於只要超出黃色垂直線就要做減壓停留 => 非常保守,不允許任何過飽和

<為什麼不總是最上面的水平線最接近紅色垂直線?>
想像一下,當某條水平線超過黃色垂直線後,代表已經飽和了,這時候會開始 off gas,也就是無法繼續 on gas,所以會排氣,而因為吸氣快排氣也快,所以有可能過了一段時間後,反而是位在中間的水平線變成相對最長的那條了。


<飽和 v.s. 超飽和 v.s. 超壓極限>
若這16條中最長的一條:
如果還沒超出黃色的線 => GF99 顯示 on gas,表示還沒飽和,而不會顯示負數
如果剛好等於黃色的線 => GF99 = 0,剛好飽和
如果超出黃色的線,但還沒到超過經過壓差係數修正後的 M 值 => GF99 會顯示白色的數字,表示過飽和但還在經過壓差係數修正後的容忍範圍內
如果超出經壓差係數修正後的 M 值 => GF99 數值會用紅色顯示

<什麼時候要開始做減壓停留?>
至於什麼時候你的 NDL 會接近 0 ? 也就是說,什麼時候會需要做減壓停留了?
第一次開始做減壓停留的深度,是由 GF(Low)決定的,例如以 Shearwater Teric 來說,保守程度設定中等的話,GF數對是 85/40,所以當最長的水平線在黃色垂直線和紅色垂直線,跑到第40格以後,就得開始做減壓停留。然後中間的ceiling會由GF數對修正出的新M值線決定,然後最後升水時的GF不能超過GF(Hi)

<假如遇到緊急情況,先預測直接升水的GF值 => SurfGF>
我們比較關心的是,假如現在按照休閒潛水的程序,從水下緩緩上升(中間不做減壓停留),是否可以?Teric 裡有一個指標稱為 SurfGF,這就是假設你這麼做的話,回到水面時你的 GF99 會是多少%?這樣的話就可以先預測萬一因為緊急情況無法做完減壓停留,按照10m/min的速度直接回到水面的GF會是多少。這樣就能用比較數值的方式預測自己和得到減壓病的距離有多少,而不會只是憑空猜測。

<Shearwater Cloud Desktop上檢視Log檔>
Shearwater的軟體裡已經可以顯示GF,以我去墨西哥Socorro潛水的例子來說,一開始還是在GF都還在On Gas,然後過了43分鐘以後因為深度變淺,準備要做安全停留,這時候GF值就有顯著上升,最後快升水時的GF介於65-70之間。

Shearwater Teric 裡的 GF99 與相關計算

Shearwater 電腦錶中顯示的 GF99 參數

因為傳統的深度停留 Pyle Stop 是魚類學家 Pyle 先生根據經驗法則提出的,背後沒有理論模型支持,所以後來就有人提出一些修正溶解氣體模型的理論,例如 VPM 或 GF。

其中 GF = Gradient Factor = 壓差係數,是用線性的方式來修正溶解氣體模型的一個很重要的工具,也被應用在 Shearwater Teric 電腦錶裡 (VPM-B要 Shearwater 其他錶才有,Teric 目前只有 Buhlmann Zh16-C + GF)

GF 壓差係數 = [組織壓力 – 環境壓力] / [M值 – 環境壓力]

本來按照這樣的方式計算,壓差係數算出來的值域會是 0-1,如果是0那就代表組織壓力=環境壓力,如果是1那就代表組織壓力=M值

為了方便顯示,Shearwater 把 GF 乘上100,所以就以 GF99 的變數來顯示。

GF99 = GF x 100

經過 GF 修正以後,我們潛水的過程中會保持讓 GF99 始終小於 MaxGF99,那這 MaxGF99 該怎麼算呢?

MaxGF99 = GF(Hi) – [GF(Hi)-GF(Lo)]/[GF(Lo)的深度-GF(Hi)的深度] x 當時候的深度

因為GF(Lo) 是第一次進入減壓停留的深度,GF(Hi) = 水平面 = 0,所以帶入後得到:
MaxGF99 = GF(Hi) – [[GF(Hi)-GF(Lo)]/[GF(Lo)的深度]] x 當時候的深度

舉個例子:GF: 40/85 (Teric預設的Medium)假設背空氣下到40m,然後上到18m做第一次減壓停留在18m的時候,MaxGF99 = 40 = GF(Lo)在水面的時候,MaxGF99 = 85 = GF(Hi)這不用算都知道

那在中間不同深度的減壓停留呢?
12m
MaxGF99 = 55
9m
MaxGF99 = 62.5
6m
MaxGF99 = 70
隨著深度越來越淺,這個值會從 GF(Lo)逼近 GF(Hi),合理

這在 Shearwater Teric 裡的 Tissue Bar Graph 裡可以動態地看 16 個理論半時組織的 GF99,最快的半時組織在上,最慢的在下

綠色長條:組織氮氣壓力
藍色線:吸入的氮氣壓力
黃色線:環境壓力
紅色線:M 值 

GF99 的計算不需要用到藍色線,只需要把紅色線和黃色線中間的區域想像成有 100 格,看看綠色線落在這 100 格中間的哪一格,然後想像一下有一條新的線叫做 MaxGF99 線,看看每一條綠色長條是否超出 MaxGF99 線。這樣的好處是,我們可以把 16 個理論組織的藍黃紅線畫在同一個畫面上顯示。

當有任何一個綠色長條超過 MaxGF99 線的時候,就會開始進入減壓模式。
然後你進減壓後,開始上升做減壓停留,這條 MaxGF99 的線會慢慢往右移,然後一樣過程中沒有一條綠色長條能夠超過這個 MaxGF99 線。
回到水面後,這條 MaxGF99 = GF(Hi),然後 SurfGF 應該要小於 GF(Hi)。 

而宏觀地來看,我們只需要知道所謂的領先組織的超飽和程度就可以了,也就是比大小,這16個理論組織的哪一個的 GF99 最大,就顯示那一個值。如果 GF99 的值顯示為紅色,表示你可能上升太快忽略了某次減壓停留了。

學習減壓程序的參考資料

即使只在休閒潛水範圍內潛水,有時候還是會不小心超出 NDL 而讓電腦錶切換到 Deco 減壓模式。例如拍微距趴在深度比較深的沙地上太久,或是看到槌頭鯊大興奮一路追到比較深的地方,或是東西掉到比較深的海底要下去撿,甚至是突然遇到比較強的下降流……等等。不管是哪種情況,對於休閒潛水員來說,了解減壓程序除了滿足知識上的好奇心,潛起來也會更安心,因為你知道如果電腦錶真的切換到減壓模式後,你該怎麼去閱讀上面的資訊並且做出對應的操作(到多深的地方停多久)。畢竟,在水下沒法說話,也不可能臨時看說明書去搞懂電腦錶進入減壓模式後想要告訴你什麼,這只能靠自己進修和了解自己的裝備來做好準備。

TDI 減壓程序課程,上課學員資格:
1.年滿18歲
2.具有SDI Advanced Adventure Diver或是Advanced Diver或是同等級的證照
3.有25次以上的開放水域潛水經驗

教材:

延伸閱讀:

由於 Mark Powell 的 Deco for Divers 的內容比較深且只有英文,所以請先閱讀 TDI 減壓程序手冊,再閱讀 Deco for Dviers 會更容易讀懂。TDI 減壓程序手冊的理論部分就是基於 Deco for Divers 來撰寫。

如果要學習 Gradient Factor 壓差係數的話,實務上可以用支援 GF 的電腦錶:Shearwater/Garmin MK1/Atmos Mission One

像Shearwater Teric的手冊就是很不錯的參考資料:
https://www.shearwater.com/wp-content/uploads/2018/10/Teric_Operating_Instructions_metric.pdf

並可搭配 Erik Baker的文章 Clearing up the confusion about deep stops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