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衣袖封、領封使用矽膠的優點、操作須知和保養方式

矽膠的優點

化學藥品或是環境的物理因素對於矽膠封套的影響比乳膠還要低,且延展性比乳膠要高 40%。延展性強讓你更方便穿脫,並且會更貼合皮膚。因為施加在手腕上的壓力比較小,所以手部可以保持溫暖,這對於需要在水下待很久、需要做長時間減壓停留的技術潛水來說更是特別實用。

列舉矽膠的優點:

耐受化學藥品(因為如此,需要依靠環快拆系統安裝在乾衣上,不能直接用膠水黏)

100 % 抗紫外光和臭氧

延展性非常好 

耐用 

不會有乳膠過敏的問題

穿脫方便

安裝極其快速

內部有平滑表層,穿脫更方便

邊緣防脫落設計,穩固矽膠封套在環上的位置,也更不易脫落

操作建議

即使矽膠的延展性比乳膠好,但過度延展、尖銳物品或是不良的剪裁,還是有可能導致矽膠破裂。尖銳的物品包括指甲、戒指或是飾品。可以使用例如無添加香料的滑石粉來減少摩擦力,穿脫的時候會更舒服。

保養

矽膠封套不需要怎麼保養,一旦破損就是直接換新。矽膠化學性質穩定,不能直接用膠水黏在乾衣上,需要依靠環快拆系統安裝。潛水後要清潔並檢查矽膠有沒有破損。穿上之前建議用滑石粉潤滑一下,會更容易穿脫。

潛水電腦錶參數或是模式調錯了怎麼辦?

有時候下水以後才發現電腦表設定有誤,那怎麼辦呢?

可以想像以下四種情況:

A:背空氣,電腦錶也調空氣

B:背空氣,電腦錶調成高氧

C:背高氧,電腦錶調成空氣

D:背高氧,電腦錶調成高氧

要考慮兩個參數:免減壓停留極限(No Deco Time, NDT)和最大操作深度(Maximum Operating Depth, MOD,也就是下超過這深度會有得CNS氧中毒的風險)

首先,A肯定沒問題

B 的話,你要注意的是免減壓停留時間被高估了,也就是說電腦錶上顯示的 No Deco Time 會比預期的高,假設電腦上顯示你已經很接近免減壓極限,那實際上你可能已經得做減壓停留了。

C 的話,是第一次下高氧的時候可以做的練習,因為會給你比較少的 NDT,也就是會比較保守,但你一樣要注意 MOD,因為實際上 MOD 會比吸空氣來的少,也就是 MOD 被高估了。但原則上只要你不要下超過30m,一般都不會超過 MOD 深度。

D 的話,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氣瓶內的高氧濃度高於電腦錶設定,另一種是反過來。如果是第一種情況,NDT會被低估MOD會被高估,第二種情況則是 NDT 會被高估,MOD 會被低估。

PS.有一種情況常常被問到,那就是為什麼 Suunto 的電腦錶,假如你第一潛下的時候設定高氧,當第二潛想換成空氣的時候卻不讓切換成空氣模式,這是為什麼?很多人只知道可以一樣用高氧模式,將氧氣濃度調成21%,卻不知道為什麼。其實理由是,設定成空氣模式下,電腦錶不會持續追蹤氧氣暴露值(Suunto 是以 OTU 來計算),所以先高氧再空氣,電腦錶擔心無法追蹤氧氣暴露值,所以不讓你從高氧模式切成空氣模式,你只能把空氣當成是高氧的極端值特例,也就是 O2 = 21%

用乾衣上OW課是什麼體驗…….?

壓力 => 穿乾衣入水一開始最明顯的差異是像有人幫你量血壓一樣,但是是量腿部的血壓而不是手腕,因為入水前要先把乾衣裡的氣排掉,所以腳一開始會被水壓擠壓,如果是沒有延展性的布料,你就會感覺到乾衣皺皺的。
浮力控制 => 乾衣需要充排氣,所以要同時考慮BC和乾衣裡面的氣量,再利用肺來微調。
腳蹼 => 許多人偏好用比較沉的腳蹼搭配乾衣,例如 Scubapro Jetfin,這樣在水下重心比較不會往前傾,比較不會因為腿部充氣後倒吊,也同時會發現,這類強調乾衣適用腳蹼還考慮到即使腳部充氣,仍不易脫落,這也是為什麼穿乾衣一般得穿靴子後再穿有鬆緊帶的可調節式腳蹼而不穿直接套腳式的,因為直接套腳式勢必是搭配襪套式乾衣,一旦腳部充氣就可能會擠掉腳蹼。
配重系統 => 穿乾衣會比穿濕衣用更多配重,因為你的密度會變小氯丁橡膠乾衣:10%的體重+3-5 kg三層壓乾衣配薄底衣:10%的體重+1.5-3 kg三層壓乾衣配厚底衣:10%的體重+3-7 kg假如體重 65kg,三層壓乾衣配薄底衣一開始可以先嘗試 8kg 左右的配重,再根據自己的裝備配置來調整,例如用比較重的腳蹼、背飛用鋼板、氣瓶用鋼瓶等等,就可以減少掛在身上的配重。至於這些配重怎麼分配,就根據再水下Trim的狀況來調整。
在水底丟棄配重 => 因為穿乾衣的配重很重,如果一次全部拋棄的話,可能會快速衝到水面,很容易罹患減壓病,所以穿有好幾個口袋的配重袋的好處是可以不用一次全拋棄,且真要全拋棄的話也可以。
下潛姿勢 => 不能頭上腳下垂直下潛,不然腳下會被擠壓。要保持像老鷹翱翔的姿勢,下潛過程中,也要保持點充,避免乾衣擠壓,養成這樣的點充習慣,也考以避免若在冰水中潛水閥結凍的問題。
穿乾衣後會發現,若有錨繩輔助下潛會變得更加容易,因為能更容易控制下降速度,所以在有輔助錨繩的地方練乾衣是很重要的。
手套 => 乾手套只能搭配乾衣,厚的湿手套穿了以后明显会感到手指靈敏度下降。
面鏡脫除戴回 => 因為你可能戴手套,操作起來會比較困難。
拆卸低壓管 => 在冷水,需要比較大尺寸的卸除開關,會更好操作
裝備穿脫 => 穿的話就是要注意充乾衣的管子要穿過腋下,脫除的時候要更注重順序,因為你如果先脫背飛,當配重還在你身上,你可能會沉的很快,這時如果沒有快速反應過來卸除配重,會有溺水的危險。
裝備配掛 => 要很注意不要掉東西,如果你升水後東西掉了,因為乾衣已經充氣,要下潛撿的話會沒那麼快。
穿乾衣的水阻更大 => 水面游泳會更費勁
緊急處理 => 得去思考多出來的閥壞了或是乾衣進水的話怎麼處理。
入水前要排氣 => 不然邁步入水時的衝擊力,可能會把乾衣裡的氣從領封擠出來,這時候可能會有水從開口倒灌進乾衣。
備用零件 => 要多準備滑石粉、可替換的領封&袖封、換領封用的 Pizza Cutter、乾衣修補補丁、吹風機、Uridome (醫療用保險套)
減少對冷水的恐懼 => 因為穿過乾衣下過冷水,多次以後,心理上會沒以前那麼抗拒冷水
電腦錶 => 因為乾衣比較寬鬆,且可能戴手套,你會發現 Bungee 彈力繩會比傳統的錶帶容易操作。而且電腦表的警報系統更重要,因為你大腦要處理的雜事更多,有裝備輔助的話會輕鬆一點,有點像你開一架比較先進比較複雜的飛機,你需要比較多電腦輔助,減少你大腦瞬間要處理的資訊
電腦錶的保守係數=> 你會知道穿乾衣下冷水,電腦表要調的更保守一點,例如 Shearwater 電腦表可以調 Gradient Factor,或是Suunto 電腦表裡的 Personal

尿閥如何清理?以 Sitech Trigon Pee Valve 示範

尿閥如何清理?以四元素乾衣搭配的 Sitech Trigon Pee Valve 示範
可以把尿閥從乾衣上拆下來,再用溫肥皂水先洗一下,最後用清水清理乾淨即可。

<<把尿閥從乾衣上拆下來>>

把乾衣防水拉鍊打開,先用手伸進去乾衣裡面把尿閥管子取下來,利用旋轉的方式取可能會比較好取下來。再利用金屬拆卸工具把尿閥的外殼旋開來

旋開之後,尿閥就會一分為二,你就可以把尿閥取下。重新把尿閥在乾衣外裝好

<<如果需要打開來清洗內部>>

先用一字起或是扁的細的工具,從尿閥外殼上的空隙伸進去頂C型固定環(locking ring)。這個C型固定環取下後可以取下外蓋(Lifd TRIGON),然後就會露出內部的 Pressure Seat with Check Valve(白色透明的塑料膜)。用溫肥皂水清洗乾淨後,再按相反的步驟裝回去。

乾衣和濕衣的結構和穿著技巧區別?

1.乾衣整合靴子或襪套:

乾衣的靴子或是襪套已經是一體化,濕衣則是得先穿好後才穿襪子或是靴子。

2.乾衣吊帶:

乾衣的吊帶可以幫你在穿的過程中拉住乾衣,不要往下掉。同時也可以讓你在半脫狀態下,拉住下半部和塞進兩個袖管。

3.拉鍊的保護與位置:

乾衣的防水拉鍊很貴也比較脆弱,需要好好保護,因此乾衣可能還會有一個用來保護防水拉鍊的第二層拉鍊。濕衣則一般用一條塑膠的非防水拉鍊。

乾衣的拉鍊通常開在胸前斜走向,因為防水拉鍊最後一段需要用點力氣關上才能防水,如果做在背後就得有潛伴幫忙才能穿脫。而如果做在背後脊椎骨位置,不僅需要的防水拉鍊要比較長,貴也不好維護,又有可能因為打開防水拉鍊時,分開兩個袖口的剪力,讓防水拉鍊受損。

4.袖封領封:

乾衣的領封袖封可能可以更換,材質也可能不是氯丁橡膠,例如矽膠或是乳膠,得小心不要扯破,且乾衣可能可以安裝乾手套,濕衣則是穿濕手套。

5.乾衣有閥:

乾衣有充氣閥、排氣閥,甚至尿閥。所以得接管子,有尿閥的話還得接尿套。

6.乾衣比較寬鬆:

乾衣因為布料可能是比較沒有延展性的三層壓布料,需要預留空間讓你四肢伸展,且要能夠預留下冷水穿厚底衣的空間。所以會有所謂的軀幹手風琴風箱設計(telescopic torso),讓你可以根據實際的情況來收納多餘的長度。

7.乾衣下水前要排氣:

乾衣下水前要先用手稍微讓領封打開一點,然後蹲下來把氣擠出,這樣下水的時候,才不會因為水的衝力把乾衣內的氣給擠出,讓海水在瞬間倒灌到乾衣裡。

穿乾衣需要靠BCD控制浮力嘛?穿乾衣還需要雙獨立氣囊的BCD嘛?

乾衣的中性浮力控制要比濕衣再更難一點,因為乾衣需要同時考慮「中性浮力+Trim」,穿濕衣如果Trim沒做好,就是阻力會變大踢腿會比較費力氣,不會馬上有太致命的危險,除非頂流頂到沒力氣或是頭暈。但如果穿乾衣沒有 Trim 好,就很有可能會馬上讓流動氣體(roving bubble)集中在腳部,造成倒吊甚至翻不回來結果無法洩氣一直往上升到水面。
PADI 的乾衣專長手冊裡提到,如果是穿非氯丁橡膠的乾衣,在休閒潛水就用乾衣的充排氣閥在水下控制浮力,BCD 主要是用來應急或是在水面建立正浮力,這樣操作主要的優點有:第1點:避免乾衣擠壓第2點:讓你大腦的任務減少第3點:可以確保有一定的氣體量在底衣裡面,才可以保暖
PADI 乾衣專長手冊後面又補充了穿乾衣技術潛水的時候,就要同時用 BCD+乾衣來調節浮力。因為技術潛水的話,往往會是 9公斤/20磅 的負浮力,這時候光靠往乾衣裡充氣提高浮力是不夠的,且充很多氣不僅會不舒服還會有危險,因為可能會限制你的靈活度,還可以因為張力太大而損壞防水拉鍊。所以按這樣的觀點來看,乾衣無法成為技術潛水員的 BCD 緊急備用,也因此發明了雙獨立氣囊式的 BCD。一般來說,例如 Apeks 的 WTX-D60R 就是雙獨立氣囊+充氣管+充氣閥的雙保險設計,萬一其中一套系統壞了,還有備用的。
也有人主張不管休閒潛水還是技術潛水,不管是不是氯丁橡膠材質,都一律用乾衣+BCD 來調節中性浮力,理由如下:關於第1點:DUI 的乾衣手冊裡有提到,只要流動的氣體的體積不要太大就好,檢查流動氣體的體積大小的方法=>身體保持垂直,一隻手高舉過頭讓流動氣體往手掌方向流,然後水會開始擠壓你的手臂直到流動氣體的下方,如果流動氣體的體積大於小臂的一半長,那就表示流動氣體太多了,需要從乾衣排氣,並在 BCD 裡打氣補償失去的浮力。關於第2點:操作乾衣左肩上的排氣閥跟 BCD 的洩氣閥,其實都是在左手,本來舉起左手洩氣就是習慣,同時控制乾衣和 BCD 的浮力,經過練習後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關於第3點:利用 DUI 手冊裡確保流動氣體體積的檢查法即可。